写观后感的流程,写观后感的流程是什么.

我们继续面对作文的两大问题:第一个,感究竟是什么样的;第二个,如何获感。上次谈到感就是自我对感的定义,而如何获感是观察和思考的进程。

一、《荷塘月色》演示引领获感

我们都知道好文章、经典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经典文章里边那些伟大的作家,他们的感是什么样的,是如何获得的?

我们用朱自清老先生《荷塘月色》里边的一个段落,来演示一下如何引领获感。

我们来到了一个荷塘上,上面是曲曲折折的,有好多的荷花。荷叶紧密地相连着,水静静地流淌着,微风轻轻地吹着。我们感觉一下:美不美?舒服不舒服?如果你现在感觉到了美感,那么这就是“第一感”,称之为“觉察感”。也就是说,我们链接到了荷塘月色这样的一个美景,我们有了第一个感觉:哦,挺好的!哦,这儿挺舒服的!哦,这儿挺美的!

写观后感的流程,写观后感的流程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个感觉呢?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美呢?究竟是什么东西令我们感觉到美?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在“脑子”里去回答。这就错了!我们必须继续回过去观察,认真地观察去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美?是什么东西令我们感觉到美的呢?

首先我们看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满眼看上去都是相依相偎的、那么多的绿叶。然后我们的眼睛又停留在哪里?停留在叶子上面,我们又看到了这么美的叶子,它是什么样?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我们继续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一束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像碧天里的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我们继续: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风的吹拂,闻一下空气的味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睁开眼睛,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什么?一阵微风吹过,有一点点颤动,整个像闪电一般传过去了,然后停留下来凝在那个地方,像一道波痕一样。小小地激动以后,我们静下心来再仔细看,又看向叶子的下面,我们看到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写观后感的流程,写观后感的流程是什么.

大家感受一下,然后我们再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美?或者说究竟是什么令我们感到开心?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六个局部的美感支撑了我们整体的美感。在我们的眼睛底下看到这样的图像,所以我们感觉到了美。体会一下现在自己整体的美感是怎样的?再确认一下:自己真的觉得美吗?这个时候如果你确认了自己的美感,它就是“怦然心动”,这个时候你才会心动。而不是前面说:哇,挺美的!那不可能是心动,仅仅是最初的五感六觉细微地触碰了一下你的情感。而不是这样的美感,这个美感就是怦然心动,这就是心动感。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这个感都没找到。很多同学写出来的好的文章,是在这个怦然心动感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如果没到怦然心动的时候,我们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发出那样的感叹:生活中哪有那么多不平常的事、特别的事、特别的人呢?没有,因为他没有怦然心动。这样怦然心动的感觉是怎样的?它是情感和观感互相交融在一起的感觉。不像最初的觉察感,它快速地就消散了,离开那个地方“美”就没有了,不会记住了。只有这样的怦然心动感,才会引发我们的记忆。我们有那样的深刻感,是经过确认美感这一步的。

二、从觉察感如何到怦然心动感?

我们的问题是:怦然心动怎么来的?刚才我们经历了什么?怎么会有这样的怦然心动的?从觉察感出发如何到这样怦然心动呢?

在刚才我们进行引领的过程中,经历两个阶段,获得了两次感觉。第一个阶段,我们走入荷塘。假设你是爸爸妈妈,你设想自己带着孩子走入了一个公园的荷塘;假设你是同学,你假设自己走入了你旁边的一个公园的荷塘。开始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走进去又发觉:这个地方挺好的!这是第一个感觉:走进去,看到了,感觉到了一些事物,被触动了一下。

第二个感觉是什么?一个关键的问题:Why?引领我们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个问题是引领我们从浅层感知走向深度感知的一个问题。我们追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美呢?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引领,我们不可能走向深度感知。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情感,就是快速转移的,不可能聚焦在一个地方深度下去,所以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引领,观察、再观察,这就是“又见”。

我们再去看那些引起我们最初的觉察感的那些事物,看到了弥望的都是田田的叶子。哦,这就是引起我美感的一样东西!我们闭上眼睛,在微风的吹拂下,闻到了荷叶荷花的淡淡的清香,像歌声一般的飘渺。哇,这就是美感!一项一项最终逻辑确认:我感到美感,原来是这些东西引发了我的美感。这叫逻辑确认。这才引起了我们的怦然心动。

写观后感的流程,写观后感的流程是什么.

三、情感五步法

总结一下刚才的整个引领,在空间学习法里边,这叫做“情感五步法”。为什么叫情感五法呢?因为中间最关键的一点是:你有觉察感,觉察感就已经触动了你的情感。这个引领不是从最初开始引领,如果这个觉察感没有的话,无法走到怦然心动。

引领是什么?首先引入场景,进入一个场景。不管你真实地走入一个公园,还是读一篇文章,你要进入那个场景,进入空间,然后去感知。引领过程中,自我引领也好,父母引领孩子也好,都要观察当事人的情感,自我引领就要观察自己的情感。进去以后发现:哇,我感觉到美感!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是什么?当有这样最初的觉察感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去问why?为什么我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我们生活中感觉到妈妈好,感觉到爸爸好,哇,今天很开心!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我开心呢?这是同一个道理。所以观察自己的情感,提出Why,去追溯:我们为什么?所以再启动观察,注意这个时候用了观察。前面我们说引入场景,只是看看而已,碰碰看而已。启动观察是有意识地去“见”,去观察。

这个时候,在我们刚才引领过程中,大家发现了吗?看到了弥望的叶子,看到了更多的一朵一朵的花,叶子中间好多的花,那是盛开,又闻到了香味,等等。所有的观察,逻辑确认是不是引发你情感的东西?最终还要对自己情感进行确认,因为通过再观察的过程,也许你否定了原来的觉察感。那个觉察感有可能是错的,所以这个地方最关键的是情感确认。确认以后才引发了我们的怦然心动。

写观后感的流程,写观后感的流程是什么.

当我们有怦然心动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再去写作文,是不是是真情实意呢?是不是生活中有这样的怦然心动呢?所以关键在于我们的情感。总结一下,在这个地方有两个感,第一感叫觉察感,觉察感以前是没有感的,觉察感就是弱感,是最初的一点点感。第二感是怦然心动的感。有感而发的感就是这么来的。后面还会谈到第三感、第四感。所有的对生活、对自己的认知,就是这个感的一次次的深化。上一次我们讲到了空间学习法的情感循环,不断深化、循环到最终升华。

总结

通过经典文章引领获感,这个方法是空间学习法中的空间链接法,它叫做点场景链接法,里边包含了归纳抽象的思维逻辑,但它和逻辑思维有根本的不同,它是一个概念的思维方式。

这堂课其实是形象思维能力训练。这个形象思维能力是我们阅读的时候,如何通过形象思维的训练方法,去获得文章中的意象,这也是培养我们有感的一个方法。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2407274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mjzwang.com/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