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金融产品创新案例(银行产品创新案例)

整理完苏峻老师《产品创新》的学习笔记,再一次领略了产品创新之美。“产品”是述说企业价值观的第一媒介(而绝非墙上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创新”是近年来最多被提及也最多被误解的热词。作为小米空气净化器这一超级爆品的创造者,苏峻老师理论结合实际,讲透了两者的关系。

我整理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可能,人生也同理 — 如果不能创造出一件打动自己的作品,那么人生的意义,也就悬浮了;如果不能找准自己独特的生态位,狠狠扎根、慢慢滋养,那么人云亦云的时代,内心也绝难悠然。

实际的课程并不简单,本身就是个系统的“产品”。二次笔记,我对内容进行了重组,提炼出6个问题,勉强算是“创新”。下面是我的笔记与思考:

1.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全新的审视产品的角度。

产品创新≠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而非天马行空地去“炫技”。很多时候,创新“不过”是要素间的重新组合,甚至反过来,从整体中抽离出某一要素,单点放大,也能诞生好创新。

前者最好的案例是iPhone。乔布斯在那次“创世纪”的产品发布会上说,“这是一台手机+iPod+网络游览器”,一个产品,一网打尽,从此缔造iPhone神话。后者的案例,则是苹果之前的杀手级产品iPod。iPod的功能极其单一,你甚至不能直接选定想听的歌曲。但没办法,它太特别了。人们第一次能把1000首歌放进自己的牛仔裤口袋里,单凭这一点,谁又能不爱它。

创新一定伴随着风险

iPhone和iPod刚问世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它们能否够撼动当时已无敌于天下的NokiaSony。无论是做加法的创新,还是做减法的聚焦,控制创新风险的关键,是不能影响核心产品的功能。iPod功能是单一,但在音质上,它不输任何竞品。

创新还分层次

迭代微创新(比如,iMac每一代的插口都会比前一代更少),到功能组合创新,再到系统创新,风险步步增加,机会也越来越大。最终,商业竞争的血色战场上,会杀出一批独特的企业——产品创新型企业

2. 什么是产品创新型企业?

企业分三类:

一般产品企业——它们生产既有的、成熟的、同质化竞争严重的产品,因此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

平台创新型企业——平台(比如淘宝、拼多多、抖音传递价值,往往能收获巨大的平台利润。平台很诱人,但真能搭建起平台的企业,寥寥无几。

产品创新型企业——不断创新产品,不断创造价值。它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希望通过创新产品的不断输出,占据消费者的品牌认知

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触点。这就好比人的姓名:你的名字,一定能瞬时唤起你身边同伴对你的认知与评价。而品牌的价值,正来源于企业一代代地推出有创新、有品质、有温度的产品。

如此企业,如此产品,才可能换来消费者的“无思考认同”。企业品牌从此进入消费者心智的“平流层”

3.什么是产品创新的起点与逻辑?

这又要回到苹果公司

很多人争论,苹果的核心到底是极简的禅宗风格还是极快的互联网打法

苏峻老师说,都不对。

苹果成功的核心,是产品的创新,以及之后的迭代。

苹果的产品是Computing Product:它们虽然工艺复杂,但是操作简易。原则上,它们都让人“变得更强”。

这背后蕴含着产品创新的深度洞察。从创新的起点、基础,到创新的方法、迭代,最后才能产生企业系统创新能力的升级。具体来说:

创新起点:人的行为本性。苹果非常敏锐地抓住人的“自然行为”。比如,人类天生习惯用去触摸、感知一个新事物,于是苹果推出multi-touch(多点触屏)技术,让第一次接触iPad的三岁孩童也能“秒上手”。

创新基础:技艺。光有技艺没什么用,但没有技艺,创新也只是空谈。苹果是世界上最尊重技术(和人文)的公司之一。

创新方法:聚焦唯一方向,无限趋近最优解。比如,上文说过的iMac的创新方向就非常聚焦——更少的插口、更便捷的连接,最终成为一台能“无线”连接一切的“无限”办公设备。

创新迭代:做减法。比如各地苹果的旗舰店(某种程度上,它也是苹果的一类产品),都在减少非玻璃架构,使得店内的采光更加通透,最终达到“建筑退场,空间显现”的目的。这种狠狠做减法的态度也能从苹果克制的新品推出策略中看出。相较Nokia的多元扩张,苹果一直更加聚焦审慎。

这四点最终促成了苹果独步天下的创新产品矩阵。它所生产的几乎每一款产品,都成为了消费者趋之如骛的爆品。

4.什么是爆品?

爆品是人性的最优解。它一般符合三大特质:

一、通用

极致的通用,甚至是残障人士也能使用。身边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产品,是声控/感应灯。

二、极简

比如,电子产品的按键数量一般是1,最好是0,最多也不能超过2。你能想象iPhone和小米空气净化器的某一版本突然有3个按键吗?你能想象小米电视的遥控器出现30个按钮吗?

有些创新,一旦发生,我们就再也回不去了。

三、超预期

所谓超预期,就是同样的价格之下,拥有超出一个数量级的表现。

好消息是,10倍的好,并不一定比10%的提高更难。比如,特斯拉在很多方面远没有BBA(奔驰宝马奥迪)稳定,但它走了一条全新的路,直接飞跃了一个时代的竞争。

5.什么是爆品逻辑?

爆品逻辑不仅仅指向某一特定爆品,它更是一种商业模式,一种系统的方法论。它能引领企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爆品。

比如小米模式——只生产“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就是一种能持续产生爆品的运营逻辑。

小米出现之前,绝大多数的电子产品,要么质量太差(“山寨货”),要么价格太高(外国货)。而要做到“(质量)感动人心,价格厚道”,就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

之所以品质好的产品很贵,是因为中间环节的层层加码。

小米于是大刀阔斧地优化了效率,从人(用户)、货(产品)、厂(供应链)、场(渠道)四个维度入手,打造出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爆品逻辑。仅以供应链和渠道为例:

小米构建起小米生态链。这种“竹林模式”(小米占股不控股,生态链企业独自发展,但“根”,即企业的价值观,又与小米紧紧相连),一方面能整合上游供应链,让货找到源头(这涉及到爆品逻辑中,很重要的“假定成功原则”:任何小米重点打造的爆品,生产之初的估量,都是百万级别的,如此规模下采购原材料,价格才能巨降),一方面又能整合下游渠道,配合自有渠道(mi.com),终于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小米的爆品逻辑催生出手机、充电宝、空气净化器等等爆品的横空出世,使得小米的流量引擎澎湃向前。而流量反过来又提高了新的爆品持续出现的可能性。

爆品催流量,流量促爆品,加上互联网模式带来的智能硬件集群效应(你买了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空调之后,很难再买别的品牌的电器了,因为它们的操作系统不兼容,你不会愿意用两个app来操控它们),最终飞轮转动,产生系统效应。

6.如何训练产品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训练由三个层次组成:

表层:感知力。

产品创新的感知力来自兴趣点能力圈的交集。有的人天生喜欢有趣的事物,对创造出更加通用、简洁、超预期的产品有着更迫切的冲动和意愿。如果你有这样的兴趣与能力,那么发现它,然后不断强化它,最后在表层形成你自己的超级产品感知力——既能电光火石间判别出产品的优劣,又能不断输出精益求精的好产品。

中层:生活体验。

也就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细致观察,发现好产品的蛛丝马迹。

一个最实用的做爆品的方法论:先去千万种爆品,换位思考,它们在哪些层面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甚至都没想到的事。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做爆品,亦如此。

底层:素养。

素养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特别是接受那些看起来无用,实则“大用”的哲科知识美学修养的熏陶。

如此说来,培养创新人才,最终和培养艺术家、科学家是一样的,不可拔苗助长,只能耐心地等时间。

愿你我都能和时间做朋友,慢慢地,创造出独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2407274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mjzwang.com/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