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简介50字,皮影戏简介50字玩的过程.

自己写的一篇有关非遗传承的小故事

18岁那年我被世界遗弃了,那是1938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望着父亲坚定地离开的背影,我流下了泪,我无法阻止父亲的离去,我知道他是去打鬼子,是大义气,接下来的路要靠我一个人独行了,没有父亲的保护,我该怎么那慌乱,在惊恐的世界生存。

一个人,白天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努力,我去那只有时尚的有钱人才去的咖啡厅打过工,去背着烟盒卖过烟,最后终于被一家戏楼收留,善心的老板娘看我一个姑娘家就收留了我。依旧记得在那个不常下雨的城市,为了躲雨我跑进了那个已经颓败的戏楼,遇到了一辈子的贵人——王霞。那一年王霞已经45岁了,她是那家人流稀少的戏楼的老板娘。“老板我可以进来躲雨吗?”“姑娘,进来吧,反正也没几位客人,不影响的,这么大的雨,进来躲躲吧。”于是,我在王霞善意的目光下走进了这家戏楼,我的一生从此变了样,变得绚烂多彩,我有了第二个家。

在和王霞聊天时她了解到我的情况,留下我在她的店里做帮工,整理道具。“那你要是不嫌弃就留下来吧,虽然生意惨淡,但是既然已到如此地步,多一张嘴少一张嘴,其实也没什么,就当是多一个家人,你这丫头看起来也灵光,留下来吧!”迷迷糊糊我在这“良霞”戏楼留了下来,活不重,平时收拾一下道具,帮忙清场等,有口饭吃,有个地住就够了。一切都在向好的地方发展,可是偏偏天不遂人愿,在那个年代,哪里有什么安定可言。“日本鬼子打来了。”“日本鬼子攻破xx了,国民党军再度撤退。”这样的号外声满大街都是,我们也不可幸免,只能被迫离开眉邬,随人潮逃难。人潮涌动,在人流中我和王霞及她的丈夫王老板走散,我花了十几分钟才接受了我又成为了个形单影吊的无家者,继续跟着人流走,突然听到“张思”,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有人叫我,我转过去,不是王老板,是戏楼为数不多的皮影演员“郭大”,当时我不知道他叫“郭汶川”,谁曾想他成了和我共度一生,相伴到老的人。

我和郭大两个人最后定居在了“雍城”,凭着郭大表演皮影的手艺,我们俩在那个年代总算是不至于挨饿,同时我也学会了表演皮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我29岁了,由于劳累和逃难,我的身体不行,大夫说可能再也要不了孩子了,然而郭大没有抛弃我,他说“虽然说国家安定了,但是未来什么都是未知的,这年代我俩也挺好,没牵挂,也没累赘,放心吧,这辈子都和你绑定了,不会离开的,你已经孤单漂泊两次了,我是定不会再让你一个人的。”郭大说到做大了,一辈子,有生之年,他都伴在我身边。

1956年,伟大的毛主席提出文艺作品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和郭大被邀请去剧团表演皮影戏,那时文化氛围很好,各种文艺表演都很受欢迎,那时候还挺风光,哈哈哈哈。收了两个徒弟。1966年,“文革”的风刮过,大家都“禁声”了,在“文革”结束的那一年,郭大去世了,弥留之际,他说“小思,抱歉不能陪你永远了,你又要一个人了,好遗憾,下辈子希望不要有这么多磨难,我们早早见面,平安一世。”他去世后,淡淡的忧伤在我心间,没有悲痛欲绝,但是总有什么东西堵在我心间。后来我就收养了你——人间的小天使,终于我又有了新的希望。

奶奶的这些话我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是依旧听不腻,奶奶和爷爷的皮影缘永远成了我心中最美的爱情,爷爷这样的男子成了我的择偶标准。

好了,爷爷奶奶的皮影缘就讲到这里了,下面来讲讲我的故事,那绝对励志、激情、疯狂、心酸又狗血。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第二年,奶奶在一家歌剧团指导皮影表演的时候碰巧去歌剧团旁边的福利院探望老朋友,在那里我和奶奶见到第一面,奶奶说我那时候可机灵了,抱着她的腿怎么也不放,她看着当时瘦小的我就收养了我。奶奶是和王霞奶奶一样好的人呢,王霞奶奶收养了我的奶奶,我的奶奶又收养了我,也许是缘分吧,奶奶就是在眉邬儿童福利院收养了我,兜兜转转又是眉邬这座小城。

在奶奶的培养下,我不负期望的长成了一个聪明、机敏、亭亭玉立的大姑娘,24岁,我读完大学没有坚持读研,一是奶奶老了身体不行了,二是皮影与电视等相比已经落后了,很少人去关注它,渐渐的皮影戏只存在于一代人的记忆中。我不想让皮影表演艺术就这样断绝,皮影艺术虽然可能的确不及电视、电影是彩色的,流动的且丰富的,但是它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我们应该将其传承下去。

2000年,我回到了眉邬。接受了奶奶的事业。刚开始,我,没有任何头绪,但是我坚定地知道皮影戏需要一条门路——一条可以让青年人群关注,有人去继承的路。琢磨了很久,我首先想到的是曾经想奶奶学习过皮影戏的两位师叔,在再三登门拜访下杨师伯来帮我了,已经60岁的他合伙加入到了我的皮影戏小剧团,加上我奶奶做指导,以及我的一位小师妹,五个人的小剧团,但是我们都干劲十足,前几年跌跌撞撞,没有大成就但是剧团的发展还凑合。可是光是我们几个跑腿表演也不够啊,首先随着时代发展很少有人愿意看皮影戏表演了,我们去乡下表演的时候观看节目表演的以老年人居多,其次,我们只表演,现在还年轻还干的动 可是以后呢?谁来传承?皮影戏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都面临着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机遇。

2005年,时间到了,由于剧团的表演颇受欢迎,被大家流传,津津乐道,我有幸认识了一位年轻的导演。在一次剧团演出时,在大剧院内碰到了他,我们表演完皮影,我就开始在舞台后观看秦腔演出了,剧院的负责人也是老熟人了,他走过来问我:“小奇,电视剧拍摄有没有兴趣呀,看见没?观众席第二排中间那个短发的男的,是我们陕西卫视高价聘请来的导演,感觉你的控场能力不错,让我帮忙问问你要不要去试试。”我笑着推辞了:得了吧,您老,这活我可干不来,不过我有兴趣认识一下你口中这位“高价聘请来的导演”,看看究竟是何方人物。于是,演出结束后,我们互换了联系方式,加了电话号。我这当然是有私心的,导演是吧?高价聘请是吧?呵,我倒要看看,你这么牛,就套路你来给我的皮影戏来做宣传,看看你这高材生搞不搞得定。

废了我九牛二虎之力可算是搞定了,我和这“高价聘请的导演”约好,将我们的皮影戏表演放在他要主导的《千户碎戏》栏目中,可是问题来了,一个在夜晚靠光的投影来完成的表演如何才能够做片头?后来经过拍摄处理和高科技的加持,确实不错。通过这档栏目,我们的皮影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特别是我们陕西本地的民众。出门问问大家对于《千户碎戏》的片头,谁不知道皮影戏的发展和简介?就连初中生都知道: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农村较为流行。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皮影,我们还给皮影戏配上了动人的历史故事:就在班固的《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中就有记载: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皮影戏演出,朦朦胧胧,似真似假,解了武帝的相思,他似乎在白布上又看见了李夫人翩翩起舞的身影。

《千户碎戏》的播出带动了人们对于皮影戏的了解。而,那位“高价招聘的导演”,也被我收入囊中——张导演成为了我的丈夫。2009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皮影戏凭借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渐渐再次传开,宝鸡千阳县的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和扶风县碗碗腔皮影戏入选了宝鸡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吸引力巨大投资还获得了更多关注,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希望有一天,连那些老外都知道有一种表演叫做皮影戏,那制作复杂的皮影和需要精准操练的皮影能被世界所了解。

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等八个基本步骤,就复杂到令人头晕,影子的材料选料更加讲究,用上好的驴皮或牛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 艳丽的色彩。人物、动物等均刻成侧影,干透后刷上桐油,四肢、头部可动。这一步步都是我们非遗传承人熟识于心中的步骤,每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背后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传承人。

2022年的我已经46岁了,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已经不是问题了,我也可以享受生活,再去剧团里面观看后辈们演出。夜幕降临,群星璀璨。银河如同天边一道绚丽的流霞,幻化出一片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视角剪影。我仿佛听到呼啦啦的战旗在吼响,我似乎看到一列列金戈铁马在驰骋,那挑旗执剑、英姿勃勃的皮影人物,犹如千军万马神兵天降,我的耳旁是慷慨激昂、回肠荡气的大秦腔。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想象中王霞奶奶的脸和温柔的目光,浮现出了爷爷奶奶相知相爱相伴的场景,我的身边是那位“高价聘请的导演”,还有我们的从事IT行业的儿子,我希望他能够通过高科技将我们的皮影文化传播地更远。

“一箱牛皮著五彩,代代故事藏九夹”,几个人演了一场动人心魄的大戏。奶奶已经去世很久了,但皮影戏之“缘”还未完结,我们的故事还在流传。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2407274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mjzwang.com/13822.html